暴雨+高温轮番“蒸煮”山城,明日40℃上线!祛暑祛湿成健康必修课
2025-08-04 16:52:58 来源: 第1眼TV-华龙网
第1眼TV-华龙网讯 七月的重庆,天气如同反复无常的戏剧。刚经历多场酣畅淋漓的暴雨,部分低洼地带积水未退,湿热的水汽便迫不及待地蒸腾而起,将整座城市裹进密不透风的“蒸笼”里。今日(7月24日)上午,重庆市气象台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:重庆中东部地区仍有雨,明起40℃将上线。
这种“暴雨接极端高温”的密集轮换模式,导致空气相对湿度持续高企,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,形成了严峻的“湿热夹击”气候格局。市民需高度警惕持续湿热环境对健康带来的多重挑战。

湿热“蒸笼”暗藏健康隐患
在渝中区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白领李薇(化名),最近总感觉身体沉重,提不起精神。“每天通勤就像洗桑拿,衣服总是黏糊糊地贴在身上。回到家空调不敢开太低,怕感冒,不开又闷得心慌。”更让她困扰的是,食欲明显减退,偶尔还有腹胀、大便黏腻的感觉。市内多家医院反馈,近期因湿热天气引发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有所增多。
湿热夹击下的健康挑战:中医视角的“湿邪”致病
中医理论认为,“湿”为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邪气之一,其性重浊、黏滞、趋下在重庆当前暴雨后高温高湿的特定环境下,外湿(环境潮湿)尤为炽盛。当外湿侵袭人体,若个体本身脾胃功能较弱(存在内湿),则易导致湿邪困脾,阻滞人体气机运行。根据普遍的中医临床观察和理论阐述,其常见表现包括:
头身困重,四肢酸沉乏力:湿性重浊,易阻滞清阳上升,导致头重如裹,身体沉重。
脾胃失调:湿阻中焦,气机不畅,可见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口中黏腻不爽。
二便异常:湿性趋下,易导致大便溏泄、黏滞不爽或小便混浊。
皮肤问题:湿热熏蒸,易引发或加重湿疹、痱子等皮肤疾患。
舌象特征:舌苔厚腻,尤其是苔色发黄(黄腻苔),常被视为体内湿热蕴结的重要外在指征。
祛暑祛湿,千年古方焕发新活力
面对暴雨过后,又直逼40℃的极端湿热环境,如何有效“祛湿”成为山城市民当下健康防护的重中之重。在中医对抗暑湿疾病的经典宝库中,藿香正气方历经千年验证,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作为该方的现代制剂典范,太极藿香正气液(国药准字Z50020409)的精妙之处,正在于其组方对“湿邪”的精准打击。
国药太极官网及公开学术资料清晰阐述了其组方原理:方中苍术,苦温燥烈,是燥湿健脾的“主力军”,能强力祛除困阻脾胃的湿浊;陈皮、厚朴行气化湿,消除因湿阻导致的气滞腹胀,让气机恢复畅通;茯苓、半夏则功在健脾利湿、和胃降逆,从源头减少痰湿生成,缓解恶心、呕吐等上逆症状;而方名中的藿香,其芳香之气是醒脾快胃、驱散浊秽湿邪的“先锋”,同时兼具解表祛暑之效(其功效在《中国药典》及多部中药学著作中均有明确记载)。诸药协同,共同达成“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”的核心功效。

同时,太极藿香正气液在传统工艺基础上,利用现代制药技术去除酒精成分,既保留了原方的有效性,也显著提升了用药安全性和便捷性,尤其适合需驾车、操作机械或不宜接触酒精的人群。
科学防护,祛湿养生需知行合一
在湿热难耐的季节里,仅靠药物调理是不够的。结合中医“治未病”理念和普遍认可的健康生活建议,市民可参考以下全方位的“祛湿”生活指南:
饮食调节:减少生冷(如冰镇饮品、过量水果)、油腻、甜腻(如奶油蛋糕、甜饮料)食物的摄入,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助长湿邪。可适量食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材,如薏苡仁(需炒制以减寒性)、赤小豆、白扁豆、冬瓜、荷叶等(常见于中医食疗推荐)。烹饪时加入紫苏叶、陈皮、生姜等芳香调料,有助于醒脾化湿。
起居环境:暴雨过后,及时清理居室周边积水,防止蚊虫滋生。合理利用空调除湿功能或除湿机降低室内湿度(目标湿度建议在50%-60%左右),保持环境干爽通风,减少外湿侵袭。衣物、被褥需勤洗勤晒,避免滋生霉菌。
适度运动:避免在烈日高温下(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)进行剧烈运动,以防津液过度耗伤和中暑。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,进行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散步、瑜伽等和缓运动,以身体微微汗出为度,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,加速湿气代谢排出。切忌追求大汗淋漓,以免耗气伤津。
关注体感与信号:留意自身及家人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等体质较弱人群的身体反应。若出现持续且明显的头重如裹、肢体困倦沉重、胸闷腹胀、食欲极差、大便异常黏滞或稀溏(冲不干净),甚至低热不退、皮肤湿疹反复发作或加重等,可能提示湿邪较重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,建议及时就医咨询,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明确诊断和合理用药。
重庆的盛夏,暴雨与骄阳轮番登场,共同奏响了湿热交蒸的“交响曲”。在这独特的天气挑战下,祛湿已非选择,而是维系健康的必修课。据国药太极相关负责人介绍,企业近期已向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、交巡警等户外工作者群体定向捐赠防暑祛湿药品,履行社会责任。
对抗湿热,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力的健康持久战。认识湿邪本质,善用有效工具,辅以科学的生活方式,山城市民方能在这“蒸煮”天气里,守住身体内在的平衡与舒爽,安然度过漫长三伏。
(文/吴瑞雪)
责任编辑:吴瑞雪